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

[研討會紀要] 林俊成主秘:森林碳匯|國內自願減量額度市場潛在規模預估

  • 發布日期: 2025年02月22日
  • 文章來源: [2025/2/21 自願性碳市場觀察及趨勢分析 研討會系列紀要]

2050 淨零已是臺灣的明訂目標。為此,臺灣積極制定多元的碳定價政策,碳費制度在 2025 年正式上路,同時搭配自願減量核發減量額度等多元機制,盼推動並加大國內減碳力道。

 

目前臺灣的自願減量額度市場有哪些潛力?若想投入自願減量專案開發有哪些選擇?2025 年 2 月 21 日,臺灣碳權交易所、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臺灣證券交易所,舉辦「2025 自願性碳市場觀察及趨勢分析研討會」,來自學研界、產業界及官方各領域的代表齊聚一堂,探討自願性碳市場的現況與發展。

研討會的第二環節,是由產業界的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研究員林俊成、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產業綠色技術組研發經理徐英綺,以及展晟照明集團南區事業處總經理黃真瑋,接續分享各自領域的減碳潛力和碳權機會。

 


 

 

林業試驗所的林俊成分享:「森林也是有生老病死,我們藉由合理的經營,在原有的土地多增加一些森林更新的機會,也增加所謂的森林碳匯。」他表示,自然碳匯或森林碳匯都是和大自然緊密結合,「氣候變遷會影響生物多樣性,那當然生物多樣性的衝擊影響,也會影響氣候變遷。」因此妥善運用和管理森林,幫助減緩氣候變遷,也是相輔相成的措施。

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當中,有十二項關鍵戰略,其中第九條就是自然碳匯議題。碳匯包含「自然碳匯」和「人工碳匯」,自然碳匯有森林碳匯、藍碳、農業土壤碳匯;而人工碳匯則是碳捕捉和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等工程技術。

 

臺灣如何做森林碳匯?

林俊成坦言,臺灣的森林經營得很好,但使用的木材 99% 以上都是進口,變相去砍別的國家的森林,這樣的方式是否合理值得深思。這是合理的操作方式嗎?他認為,森林經營如果做一些伐材的規畫,就能提高國產材的利用,也可以增加森林造林的面積。政策互相搭配,才能達到淨零的效果。

「假設我們一直以為在保護森林,不去做任何生產性人工林,這樣的經營模式會導致我們國產材的自給率沒辦法提高,造林的面積也沒辦法提高。」林俊成提出坊間常常有的一個概念,認為「擁有很多森林,就代表具有碳權」,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

他解釋:「其實碳匯或碳權交易,要有所謂的外加性,要有額外的表現,才能變成一個碳權產品。」以森林來說,如果從無到造林,或是增加碳匯量,才能變成市場上的減量額度。雖然經營森林所增加的碳匯量沒有造林來得多,但是經營森林的面積可以比造林大。近期臺灣通過了「加強森林經營」的專案,「我們把原有的森林經營得更好,過程中有些林產品(編按:即林木製成的加工產品)變成我們碳固定的量,伐材則可能促進留存木生長得更好,剩餘的空虛地就可以重新更新再造林。」

竹林經營的概念也是一樣,藉由更新荒廢竹林,以合理的經營增加森林碳匯,林農可以得到一些產出,管理更能減少森林火災發生的機率。這顯示做森林碳匯存在多重效益,而非只有碳費的減量額度。

 

做自然碳匯須注意標準

若要從碳匯得到減量額度,須要符合碳標準的要求,在臺灣可能是參照環境部的自願減量專案,國際間可能要符合獨立性的機構,例如 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碳驗證標準)或 Gold Standard 等國際自願碳權核發機構的標準。而特定國家可能也有專門的機構,例如若要在美國設廠,也許要購買美國的 ACR(美國碳註冊登記處)或 CAR(氣候行動儲備方案)碳權;如果是在日本設廠,則是購買日本的 J-Credit(日本碳抵換額度)。

其實自然碳匯專案的量並不多,但仍備受企業青睞。在臺灣,跟林業類型有關的自然碳匯減量方法學主要有四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加強森林經營碳匯專案、竹林經營碳匯專案、低蓄積林增匯專案。目前正在審議的還有:改進農業、土壤管理、海草復育和紅樹林。

另外,目前臺灣的溫室氣體自願減量的行政成本仍相當高,因為案子較少,還要做第三方查證,成本可能比專案的實施還要高。林俊成提醒,目前國內的踐行有幾個須要注意的地方:

  1. 土地的取得,確認農地是否有合格性;

  2. 目前臺灣只有兩家查驗證機構,很多人想提供專案卻都卡在查驗機構的量能;

  3. 專案實施的專業性是很重要的,要確保有計畫書和監測計畫;

  4. 計入期的生長表現具不確定性,自然的力量沒有辦法像換鍋爐、燈具,很明確看得出改變,因此仍存在風險;

  5. 專案審議程序與行政作業的困難,可能會多一些溝通上的障礙。

 

由此可見,臺灣的自願減量碳市場距離成熟蓬勃發展,仍有待多方的持續溝通以攜手共同推進。

 

 

 

辦公室

  • 806 高雄市前鎮區復興四路1號二樓
  • 07-5376727

研究室

  • 804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 07-5252000 #5310

線上諮詢服務

Copyright © 2023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