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紀要] Christoph Saurenbach(邵恩博)組長:歐盟碳邊境調適機制
Christoph Saurenbach(邵恩博)為歐洲經貿辦事處 經貿組 組長。
隨著歐盟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時間越來越近,許多主要貿易國皆嚴陣關注。臺灣將採取哪些措施因應國際趨勢?2025 年 1 月 17 日,臺灣碳權交易所、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和臺灣證券交易所,共同舉辦「2025 臺灣『碳邊境調整機制』政策研討會」,邀請到來自學研界、產業界及官方代表分享各自的觀察與建議。
在官方代表的場次,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蔡玲儀、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顏慧欣、歐洲經貿辦事處經貿組組長 Christoph Saurenbach,以及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分別說明了目前的計畫和看法。
歐盟宣布即將實施 CBAM 後,許多貿易國家表達了不同的聲音,因此歐盟設計了很長的轉型及執行期,希望有充分的空間了解並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使 CBAM 真正符合環保目標,又不造成企業額外負擔。
Christoph Saurenbach(以下稱 Christoph)分享,CBAM 是歐盟綠色新政的其中一塊,希望能達成 2050 年氣候中和,以及 2030 年減排 55% 的目標。在這個框架底下,歐洲企業受到非常嚴格的排放標準,而超額的排放也必須付費。「我們也希望能夠避免碳洩漏的發生,避免碳排從他處產生後再把相關的產品進口到歐盟,所以設計了 CBAM 政策。」
EU CBAM 致力公平對待,而非收費
在歐盟開始實施 CBAM 之前,沒有任何進口歐洲的高碳洩漏風險產品須要付相關費用,不過即使開始實施後(編按:根據歐盟提出 Omnibus 簡化提案,可能延到 2027 年),也將有 9 年的過渡期,提供免費配額並分階段慢慢縮減。Christoph 強調:「對於國內以及國外生產的產品都是公平的對待,因此產品在第三國所付的碳相關費用,都會在最終的 CBAM 計算上扣減。無論是歐盟、國內或國外的企業,都能受到一樣的待遇。」
有些企業及貿易夥伴認為申報義務非常繁雜,歐盟正為此調整進行評估。Christoph 表示:「歐盟每一季收到的申報和報告高達 2 萬筆,每一筆都須要非常仔細地閱讀及評估。」不過他也請大家不必太過擔憂,「臺灣企業如果有出口 CBAM 所涵蓋的產品範疇到歐盟,各位的義務就是要監測、收集碳排數據,並把數據提供給申報人,也就是歐洲的進口商,讓他們提供申報資料。」
目前歐盟正積極制定查驗證的機構,預計CBAM 正式生效後,將有非常清楚的規定和施行方法。在未來,CBAM 將優先執行:
-
監督報告和查核的標準化;
-
支持開發中國家以及低度開發國家順利地符合、遵守相關規定;
-
盡量減少行政成本。
Christoph 說:「有很多的貿易夥伴開始採取跟 CBAM 類似的機制,所以看起來大家也相信 CBAM 的政策目標和走向是正確的方向。」
業者如何做好準備?
對於出口產品到歐盟的業者,Christoph 則提醒:「其實各位最主要的義務不是去閱讀法規的每一頁,因為主要的申報義務人是歐盟的進口商,也是進口商要負責確保他們有支付相關的費用。出口商最重要的義務,其實是跟進口商保持密切的聯繫,並且即時提供給他們相關的碳排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