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碳排產業如何因應 CBAM,維持產業競爭力?
歐盟積極推行實施碳邊境調整措施(CBAM),仰賴出口貿易經濟的臺灣高碳排產業準備好了嗎?2025 年 1 月 17 日,臺灣碳權交易所、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和臺灣證券交易所,一同舉辦「2025 臺灣『碳邊境調整機制』政策研討會」,來自產、官、學研代表齊聚一堂,交流彼此的看法與建議。
以產業界代表為主的場次,由台灣水泥企業團副總經理暨永續長葉毓君、中鋼公司環境保護處組長張致瑋,以及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呂正華擔任講者,分享各自因應 CBAM 的行動和觀點。
左起: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呂正華、中鋼公司環境保護處組長張致瑋、台灣水泥企業團副總經理暨永續長葉毓君、主持人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佘健源教授。
葉毓君:為低碳轉型塑造公平環境之迫切
台灣水泥副總經理暨永續長葉毓君介紹,創立 78 年的台泥雖是高碳排傳統產業,卻也關注全球趨勢,在 7 年內展開產業轉型行動如:參與能源轉型、研發低碳建材、資源循環,以及部署綠色能源,完成減碳 11%,並在 2024 年提出符合全球目標的企業淨零路徑圖,包含 2030 年與 2050 年的目標,鞏固台泥在碳有價時代的競爭力。以在非洲喀麥隆的實踐為例,台泥打造了全球第一座沒有水泥窯的水泥廠,以鍛燒黏土取代高碳排的石灰石,加上綠能發電,減碳高達 40%。
臺灣若制度落後,影響的是碳洩漏和貿易競爭力
然而,台泥在臺灣生產的水泥竟然是該企業在全球範圍中碳排最高的。葉毓君表示:「並不是我們在技術上做不到,而是被許多國內的法規給困住了。」比方說,2014 年推出的卜特蘭石灰石水泥和混凝土配方減碳不減強度,但公共工程使用規範 03050 章規定「爐石和飛灰只能加一種」,與聯合國 2024 年提出擴大全球石灰石水泥使用及大幅減碳,方向並不一致。
此外,臺灣進口的水泥一噸約 2,800 至 3,000 元,而臺灣生產的水泥就是最貴的 3,000 元。進口水泥有 20% 從東南亞進到臺灣,每噸便宜了 500 元 至 700 元,「如果依照目前這種國內生產要擔負碳成本,國外進口高碳排商品免繳交碳成本,2030 年每一噸水泥,進口跟本地生產的價差會達到 2,000 元。」現在臺灣出口水泥到東南亞,關稅要繳約 25% 至 32%,但東南亞賣水泥到臺灣卻不須繳關稅,沒有公平性可言。葉毓君強調:「台泥絕對是支持碳有價制度的,企業要自身努力的減碳來繼續維持我們的碳競爭力跟我們的獲利能力」,但同時亦須要政府在相關政策上提供更公允的競爭環境。
2024年,台泥曾提出臺版 CBAM 的三個相關草案給政府部門參考,期待先規定進口高碳排商品申報開始,一來避免碳洩漏,透過制度去影響海外供應鏈國家重視減碳;二來確保海內外產品繳交一樣的碳成本,促使公平競爭。「我相信從規範進口高碳排產品來揭露他們的碳排,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
張致瑋:中鋼因應歐盟 CBAM 及低碳轉型經驗分享
身為臺灣高碳排產業之一的中鋼,國內生產量大於五成,近年也為了因應 CBAM 趨勢,開始推動高值化精緻鋼廠及發展綠能產業的策略。
2021 年,中鋼制定了短中長期的減碳策略及碳中和路徑,中鋼環境保護處組長張致瑋分享:「參採了整個國際間鋼廠的作法,包含提升能效使用綠氫、再利用廢鋼,運用現有已商業化的設備和技術提升能源效率,汰舊換新,或者是優化操作。」藉此帶動整個產業鏈的低碳和研發,減少加工製成的程序,造就很明顯的減碳量。「2023 年度共完成 223 項減碳行動專案,達成減碳量 35.8 萬公噸排放,總減幅約為 2018 年排放量的 1.6%。」
落實減碳的關鍵之一其實是做好碳排計算。張致瑋表示:「既然我們要做產品排碳強度,那我們就透過現有的系統化盤查,把每一種產品的單位碳排做出來。我們應該要好好地準備把資訊透明,而且完整地提供給客戶。」中鋼的計算從煉鐵、煉鋼、熱冷軋、到鋼品的表面處理,都會透過系統串接,最後做成一份表單,完成 CBAM 申報的數據。張致瑋說:「其實我們做得相當細,2024 年 Q4 總共報了 42 種產品出去。」
自主做好排碳計算的好處
為每個產品進行詳細的碳排計算是個大工程,但後續的助益也不容忽視。張致瑋說明:「當我們去計算每一單位的加工的排碳量,我們就有機會透過足跡的概念,進一步找尋對總成本最有利的生產路徑,做到源頭管理和規畫。」
作為整個鋼鐵產品供應鏈上游,中鋼也持續地優化 CBAM 所需的計算內容,「確保給客戶一個可以被驗證、在應對未來的申報都可以符合的一個文件。」藉此降低 CBAM 和碳費對中鋼的整體影響。
呂正華:百工百業大家一起來減碳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秘書長呂正華出席,為各工會發聲:「百工百業為臺灣這塊土地努力,也對碳這樣的課題非常非常的關注。」工業總會是由 159 個工會所組成的,截至 2024 年底已號召 100 多家加入淨零轉型的課題。
呂正華指出產業面臨高關稅加上碳費將是雙重負擔,認為臺灣碳費過高,對產業長期發展是沉重的負擔且不利低碳轉型,建議應設置碳排放額度上限,並隨著時間降低,也協助實施總量管制的企業取得免費核配。
他也強調碳費制度必須考慮跨國公平競爭和可行性,制定完整的配套措施,降低對企業營運的衝擊,在經濟發展和淨零碳排間取得平衡。「希望政府推動能多多考量產業的意見。」
意見交流:徵收碳費造成競爭壓力?如何要求進口國碳盤查?
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佘健源,在三位產業界講者分享後,帶動現場提問與討論,其中較多關注重點在於東南亞進口產品與臺灣產品的競爭與公平性。
對此,呂正華擔憂如果進口的水泥於所在國沒有被徵收碳費/碳稅,將對國內產業不公平,也會造成碳洩漏。建議要求進口水泥提供第三方認證的碳排證明並徵收碳費,否則應以國際通用認定的水泥碳排量進行課徵。
葉毓君則補充:「我們終究要回到根本,就是我們到底有沒有決心要減碳。透過收碳費的制度來促成國內的企業減碳,所以如果你用力地減的話,你會有競爭力的,那就不會變成是你一個很重要的負擔成本。」
不過她也強調,「我們不要假設東南亞的水泥都是高碳排的,不要老是覺得說東南亞沒有重視,它已經從 2022 年開始公告法規,要求年排放量超過 3,000 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業者,必須從2025 年開始盤查 2024 年的碳排放量,而且必須經過查證。」
事實上,《氣候變遷因應法》第 31 條已有針對進口高碳排產品收受代金的制度,只是目前尚未針對已公告的法條進行修訂。葉毓君建議先從申報碳排開始做起:「現在經濟部很認真輔導臺灣中小企業因應歐盟 CBAM,學習什麼叫做碳盤查、什麼叫驗證,就帶動了海外供應鏈一起進入永續的議題,透過這個制度發揮永續的影響力,我覺得這才是臺版 CBAM 真正的核心。」
佘健源為這場研討時段總結,點出碳費的制度重點在於社會是否在乎。「其實不能只有製造商在承擔,買家本來也是須要承擔,以前便宜是因為大家都不付該付的錢,那現在要付該付的錢。」至於是否會造成「綠色通膨」的問題,佘健源認為,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顯示,所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實施碳定價政策「對大家都會好,要不然 50 年以後,很有可能人類就沒有辦法再過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