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

自然碳匯與碳權實務 驅動企業減碳參與

  • 發布日期: 2024年05月20日
  • 文章來源:

 

近年來「碳權」成為媒體最熱門議題之一,為了幫助企業釐清碳權概念,助力企業減碳淨零路徑規劃。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和臺灣碳權交易所、臺灣證券交易所於5月20日共同舉辦 2024 年【淨零碳管理系列】之第四堂課程,重磅邀請專家以有系統方式來分享自然碳匯重要性與碳匯認證碳權課題,獲得產官學界將近百人共同來關注碳匯碳權之最新趨勢。

具有「綠色帶路人」之稱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終身特聘教授,以「自然碳匯與碳權實務」為題,於課堂上一再強調「自然碳匯,在淨零路徑上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試圖降低氣候風險、減緩氣候變遷衝擊,更應該回歸到以自然方式來解決自然問題(Nature-based solutions),才能真正緩解極端氣候影響,改善人類生活品質,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永續性。柳婉郁指出以自然為本的森林碳匯(綠碳)、土壤碳匯(黃碳)、海洋碳匯(藍碳)所帶來直接增匯效益,單以臺灣的森林碳匯項目來看,每年可新增2,144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吸碳成效,約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之7.8%,並且間接促進環境教育與循環經濟的具體效益。

柳婉郁認為目前在面臨國家2050淨零排放目標壓力下,將不僅是傳統製造業要面對轉型課題,甚至醫院、學校、國防產業、地方政府,以及中小企業,皆需要正視的問題。2023年政府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把碳定價與氣候變遷調適納入法條規範中,但是碳匯價格並不等於碳費價格,因為對企業帶來的價值不同,所以企業願付(碳權)價格也不同。她進一步指出,申請碳權有四大原則須掌握,並且缺一不可,包括人為介入也就是外加姓,例如新種樹齡小於23年以下苗木造林、證明超越排放基線之增碳匯量資料、依據公告方法學施作、經第三方查驗證機制之四項原則,才能有機會將碳匯轉變成碳權,進入自願性碳交易市場中進行碳權交易。她以森林碳匯為例,由於不同種類的樹木具有不同固碳能力,可以根據政府公佈固碳係數資料,來選擇樹種加以計算,其中闊葉樹種固碳效果較針葉樹種為佳,而相思樹、光臘樹、臺灣櫸、肖楠皆有超過1公頃250噸CO2e之固碳能力。然而栽種樹種需要因地制宜,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提升在地經濟發展之共同效益。

面對現今全球各地自然碳匯之多角化與在地化的蓬勃發展趨勢,對於臺灣的機會,柳婉郁非常樂觀看好,並鼓勵在座的臺灣企業多多投入支持。因為自然碳匯將不再只有公益的果效,而是能帶給企業於碳抵減上多一項選擇,提供企業於氣候風險下融資的優勢,同時累積企業綠色存摺收入無形資產,增進企業ESG治理形象,和CSR效益與SDGs價值的機會。

 中山大學碳權中心辦理「淨零碳管理」系統免費教育推廣課程,將在六月裡帶領大家認識碳捕捉議題,引領企業與大眾深入了解當今減碳淨零技術內容,歡迎至中山大學碳權中心官網瞭解更多課程資訊。

 

辦公室

  • 806 高雄市前鎮區復興四路1號二樓
  • 07-5376727

研究室

  • 804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 07-5252000 #5310

線上諮詢服務

Copyright © 2023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